2020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

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于2021年5月14日顺利召开,会议以网络会议与现场参会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红阳院士、副主任林鑫华教授,委员金力院士、李林院士、孟安明院士、徐国良院士、徐涛院士、马红教授、赵世民教授参加会议。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徐晓创处长、生命科学学院陈浩明书记、生命科学学院聂明副院长、生命科学学院孙璘副院长、生命科学学院王纲副院长、国重室领导小组到达现场,科研院相关管理人员和实验室固定人员70余人通过现场或网络形式参加会议。  

 


王红阳院士代表学术委员发表致辞,欢迎各位学术委员、专家学者在这里“云”相聚。肯定了实验室三十多年来的努力和成绩:从建立初期,着力填补国内遗传学研究的空白,到后来不断发展生物技术、拥有自主产权,再到如今探索原创理论,实现了核心技术突破,完成起步、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领跑的跨越。指出2021年,科技部、教育部要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进行洗牌梳理-重组。在新形势下,如何重组、重组后如何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发展机遇进行定位是实验室面临的紧迫问题,希望各位委员和参会专家为实验室的长远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复旦大学校方代表金力院士对各位专家拨冗参加表示感谢,指出实验室始终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深入推进核心科学问题研究,取得可喜成绩。围绕国家对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总体要求,向教育部提交完善的重组报告至关重要,指出复旦大学将按照校内实体科研机构模式,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实体化建设。如何聚焦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和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的领域长期持续攻关,突出实验室重组后的特色和优势,是国家赋予的新任务,希望各位委员和参会专家为重组方案建言献策!同时希望实验室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生命科学学院陈浩明书记对与会的各位委员表示欢迎和感谢,指出实验室在2020年,积极参与科技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的科研贡献;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生命科学学院将通过学科史的学习,铭记谈家桢先生传播遗传学的初心和发展现代遗传学的使命,持续为实验室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希望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为建党百年献礼。

 

 

实验室主任林鑫华教授汇报实验室五年工作进展和重组方案,指出实验室近五年,绕研究方向,对标世界前沿,通过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多项成果的突破:形成“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梯队、建成5大模块科研仪器共享平台、承担科研项目能力大幅提升、论文发表成果突出、形成外联内合的合作新体系、国际影响力增强;强调实验室2021年工作重点是重组,目前重组方案中,实验室名称更改为“遗传与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生命过程的遗传基础”、“生命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发育与稳态维持的遗传机制”和“遗传工程与前沿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打通“遗传−表观−过程−技术”全链条的研究和应用;围绕研究方向和任务,整合校内相关院系及附属医院等优势团队,重组后实验室固定成员近150人,45岁以下青年研究骨干占比53.2%,形成具有活跃创新能力的团队;优化整合“江湾校区”、“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三大校区内相关平台;持续在遗传发育基础理论方面取得重大原始创新、在类器官、mRNA技术、单细胞和单分子等新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升国家影响力,巩固国际学术话语权。

  

实验室中青年科学家陈兴栋、徐彦辉、周俭和林金钟,分别围绕4个研究方向及各自的研究领域,介绍了基于人群的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转录起始的机制研究、肝癌的转化医学研究、mRNA翻译基础与应用研究,学术委员会专家对相关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表明部分研究已取得突出的原创性成果,希望他们保持科研热情,再创佳绩。

 

 

学术委员们肯定了国重室近五年取的可喜成绩,之后围绕国重室重组方案的优化、体制机制改革等进行讨论。委员们一致同意实验室名称更改为“遗传与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指出新的研究方向遗传学特色显著,对重组方案提出以下建议:聚焦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的攻克和人民生命健康问题、体现高校类国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鼓励探索科技前沿“无人区”、创新人员聘用体制机制、设置阶梯形支撑互补团队等。林鑫华主任对会议进行总结,就学术委员会提出的意见进行回应并部署下一步工作。

 



发布日期:2021/5/17